您好 [登录] [免费注册]
欢迎来到123仪器网!24年专注 · 正品保障 · 闪电发货

三恩时助力河南师范大学黄河鲤的研究登上国际顶刊《Aquaculture》

2025-11-18

 

近日,河南师范大学关于黄河鲤的研究登上国际顶刊《Aquaculture》,引发不少人的好奇:一条常见的鲤鱼,其研究为何能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可?这背后,藏着关乎我们餐桌品质与水产行业发展的大学问。

首先要明确的是,这篇论文研究的不是普通鲤鱼,而是我国特有的"黄河鲤"——作为"中国四大名鱼"之一,黄河鲤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,更是淡水养殖产业的重要支柱。但长期以来,养殖户们面临一个难题:野生黄河鲤肉质鲜嫩、色泽鲜亮,而池塘养殖的黄河鲤往往品质稍逊,市场价格也相差悬殊。如何让养殖黄河鲤"吃出野生味",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。

标注出处:https://linkinghub.elsevier.com/retrieve/pii/S0044848623011663

 

河南师范大学教授团队的研究,正是精准瞄准了这个"卡脖子"问题。与以往单一关注营养成分的研究不同,这次团队采用了"多维度透视"的方法:不仅对比了野生与养殖黄河鲤的肌肉蛋白、脂肪等营养成分,还分析了肉质的嫩度、弹性等质地指标,更从类胡萝卜素代谢产物和基因转录组层面,深挖品质差异的"根源"。打个比方,就像医生看病,不仅看表面症状,还通过基因检测找到病因,这样提出的解决方案才更精准。

 

而在这场"精准诊断"中,一个"科学工具"功不可没——三恩时TS7700分光测色仪。可能有人会问:研究肉质为什么要测颜色?其实,鱼的颜色与品质密切相关。比如黄河鲤的黄色,主要来自类胡萝卜素,这种物质不仅影响外观,还与肉质风味、营养价值直接相关。但人眼判断颜色主观且不准,而分光测色仪能将颜色转化为精确的数字数据,让野生与养殖鲤鱼的色泽差异"看得见、算得清",为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。

这篇论文能登上顶刊,核心在于其研究的"创新性"与"实用性"。从学术角度看,它首次系统揭示了黄河鲤野生与养殖群体品质差异的分子机制,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;从应用角度讲,研究结论能直接指导养殖户优化养殖方案——比如通过调整饲料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、改善养殖水环境等,让养殖黄河鲤的品质更接近野生状态。这不仅能提高养殖户的收益,更能让我们在餐桌上吃到更优质的黄河鲤。

 

更重要的是,这项研究为我国淡水水产养殖提供了"提质增效"的范本。当前,我国水产养殖正从"追求产量"向"提升品质"转型,黄河鲤的研究经验可复制到草鱼、鲫鱼等其他养殖品种,推动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。这,正是一条鲤鱼的研究能登上国际顶刊的核心原因——小切口解决大问题,为行业发展提供科学方案。